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15
研究论文
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食用安全——生殖毒性分析
梁利群;王静;常玉梅;王晓军;闫学春;曹顶臣;孙效文
2011, 24(1):  1-7. 
摘要 ( )   PDF (6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转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鲤和普通鲤鱼肉(受试物)作为小鼠的饲料基础蛋白成分,以10%、5%、2.5%的比例掺入饲料喂饲小鼠,并以常规大鼠饲料为阴性对照,采用二代繁殖试验法观察受试物对实验动物生殖周期全过程的影响,检测转基因鲤作为食物对实验动物小鼠生殖过程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对各代各剂量组试验小鼠全部生殖毒性指标的检测结果,虽然有单项指标出现统计学差异,但未见其生物学意义,未见与喂饲转基因鲤相关的异常改变.经对出现统计学差异的各单项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和生物学意义分析,对转基因鲤(阳性)各组、普通鲤(阳性对照)各组、阴性对照组各指标综合观察,未发现转基因鲤对二代雌、雄性别小鼠有生殖毒性作用.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刘翠;李文升;鲁翠云;孙效文
2011, 24(1):  8-13. 
摘要 ( )   PDF (9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构建了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体系,分析了DNA提取、双酶切反应、连接反应、预扩增反应、选择性扩增反应和银染等步骤.用7对引物对24尾西伯利亚鲟进行了AFLP分析,每对引物扩增的位点数在24~39之间,共扩增出了234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116个,多态性比例为48.83%,平均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4297,平均Shannon氏指数I为0.1233,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872,表明西伯利亚鲟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比较低,同时还构建了西伯利亚鲟的聚类图.
一个镜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经济性状的遗传连锁分析
金舒博;张晓峰;贾智英;郑先虎;孙效文
2011, 24(1):  14-18,3. 
摘要 ( )   PDF (54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在一个镜鲤家系中,随机选取68尾作为实验鱼,在测量体重、体长、全长等数量性状的同时,利用15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检测,共检测到40个等位基因,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为1~4个不等,平均等位基因2.66个,片段长度在132-551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721~3.8278,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3235~1.000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464~0.74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 )为0.4754.结果表明:该镜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但在较大的选择压力下已严重偏离Hardy-Wenberg平衡.利用SPSS程序下的GLM过程对15个微卫星位点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LJ021.HLJ354、HLJ551共3个微卫星位点对镜鲤体重显著影响(p<0.05),其中,位点HLJ021.HLJ044、HLJ551.HLJ1330还对体高存在显著影响(p<0.05),HLJ354对体长、体厚、全长存在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所鉴定的与生长性状相关的标记可为德国镜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重要信息.
呼玛河3种茴鱼遗传分化及属内地位的微卫星分析
孙家贤;马波
2011, 24(1):  19-25. 
摘要 ( )   PDF (65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茴鱼属(Thymallus)是黑龙江水系特有的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本研究利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黑龙江上游呼玛河同域分布的黑龙江茴鱼(T.grubii)、下游黑龙江茴鱼(T.tugarinae)及待定名种(T.sp.)3种茴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其种群遗传结构、分化水平及分类学地位,为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遗传学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黑龙江茴鱼、下游黑龙江茴鱼和待定名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17.3、18.2和15.3,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9112.0.9190、0.849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分别为0.8900、0.8980和0.8250,种群中的特有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37和43.黑龙江茴鱼与下游黑龙江茴鱼的遗传距离(Ds)最小(0.9617),下游黑龙江茴鱼与待定名种最大(1.8427),3种茴鱼的Fst为0.1575(P<0.01),远大于黑龙江茴鱼、下游黑龙江茴鱼的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研究表明,黑龙江上游3种茴鱼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种间产生显著的遗传分化,结合3种茴鱼种间稳定而显著的形态学特征差异及其地理分布现状,支持黑龙江上游呼玛河同域分布的3种茴鱼在属内各为独立种的分类学地位.
鲤、鲢、鳙、草鱼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的研究
毕冰;孙中武;毛天强;尹洪滨;王鲁杰
2011, 24(1):  26-29. 
摘要 ( )   PDF (627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胞体积小,分散于整个消化道中,肠绒毛极发达;鲢比肠长8.49,环行肌极发达,粘液细胞集中于消化道前段,肠绒毛由前至后逐渐呈短粗状;鳙比肠长4.58,环行肌极为发达,粘液细胞数量多且均匀地分布于消化道前、中段,肠绒毛较为稀疏短粗,粘液细胞较少.这四种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各自食性密切相关.
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精液低温保存寿命的研究
龚丽;刘奕;杨翟平;郑金霞;范兆廷
2011, 24(1):  30-33. 
摘要 ( )   PDF (26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二倍体(2n组)精原液做比较,以不同密度为组别,研究了4℃下两组(3n-HD和3n-LD)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精原液的保存时限.结果发现,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精液中精子的活力和寿命逐渐降低.2n组、3n-HD组和3n-LD组虹鳟精原液中精子分别在保存5d、4.5d和12.5d后失去活力;在7d、15d和14.5d后死亡,即三倍体虹鳟精原液4℃保存时间约为二倍体的2倍,说明低温短期保存三倍体虹鳟精原液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江鳕胚后形态发育特征
肖国华;赵振良;高晓田;蒋燕;田彦强;陈力;韩晓莲;张立坤
2011, 24(1):  34-40. 
摘要 ( )   PDF (8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直径2m的圆形玻璃钢槽内,水深0.3m,弱光,水温6~16℃下,详细观察了江鳕(Lota lota Linnaeus)胚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依形态发育,将出膜后的江鳕发育分为两个阶段(仔鱼期和稚鱼期)11个发育期.仔鱼期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历时62d;卵黄囊期仔鱼由单独依靠内源营养至混合营养过程,包括孵出期、胸鳍形成期、鳃弧期、鳔形成期和腹鳍形成期,历时31d;后期仔鱼从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仔鱼完全依靠外源营养到各鳍基本形成为止,包括卵黄消失期、尾鳍形成期、背鳍分化期和臀鳍形成期,历时31d.稚鱼期包括鳞片出现期和鳞片形成期,历时5d.卵黄囊期仔鱼生长发育缓慢,后期仔鱼期和稚鱼期生长发育较快.
海浪河冬季浮游动物数量特征与群落结构分析
鞠永富;于洪贤;马成学;姚允龙;张丽娜;王建国;卞少伟
2011, 24(1):  41-45,4. 
摘要 ( )   PDF (66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0年2月份对海浪河10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多维尺度分析(MDS)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浪河10个采样点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15属16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7属8种,占50%;轮虫6属6种,占37.5%;桡足类2属2种,占12.5%;没有发现枝角类;浮游动物冬季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9x104ind/L和0.1293mg/L;经MDS分析后,将10个采样点分为两组,其组内相异性较小,组外相异性较大.
美洲红点鲑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流变学性质的研究
李永发;刘奕;夏资博;白庆利;李建兴
2011, 24(1):  46-49.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测定美洲红点鲑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同时测定5.75s-1,9.60s-1,11.50s-1,23s-1,46.0s-1,115.0s-1,230.0s-1 7个切变率全血粘度和230s-1切变率测定血浆粘度.并统计分析生理和生化指标与全血粘度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全血粘度主要因子为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p)、血清胆固醇(Cho),而影响血浆粘度的主要因子是红细胞压积(HCT).
综述
鱼类催乳素及其在渗透压调节中的作用
刘金亮;梁利群
2011, 24(1):  50-54. 
摘要 ( )   PDF (36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水的渗透压影响鱼类的生活,它关系到鱼类的分布、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很多生命活动.随着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影响,水域盐碱化面积在我国北方地区不断扩大,许多不耐盐碱的淡水生物逐渐消失,少数喜盐或耐盐碱种类也因水域盐碱含量的升高面临考验.如何提高鱼类的耐盐碱特性,增加盐碱水域养殖鱼类品种已成为鱼类育种研究的工作重点.针对催乳素在鱼类耐盐碱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对鱼类催乳素基因的结构,催乳素的分布、功能及其在渗透压调节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黄颡鱼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刘行彪;付熊;吴晗冰;杨雨虹
2011, 24(1):  55-59. 
摘要 ( )   PDF (37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营养学研究主要体现在食性分析、肌肉营养成份的测定等基础研究上,而营养需求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配合饲料配方上的饲养试验,对于确定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综迷了黄颡鱼对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无机盐的需要量.黄颡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稚幼鱼)为39%~45%(成鱼)为34%~38%,脂肪的适宜含量为7%~9%,碳水化合物的适宜含量为20%~23%、粗纤维的适宜含量为5%~6%,无机盐的适宜含量为1%~2.5%.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自动控制技术
曹广斌;蒋树义;韩世成;陈忠祥
2011, 24(1):  60-64. 
摘要 ( )   PDF (4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工厂化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自动控制方法、自动控制技术在水质参数检测与调控中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有关研究的技术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水产养殖工业化和自动化发展,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广阔应用前景,指出了发展水产养殖自动化检测和调控精准技术的必要性,提出发展规范化、标准化的水产养殖自动化技术,以推动水产养殖工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