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13
研究论文
养殖条件下施氏鲟(♂)×达氏鳇(♀)杂交后代的生长特性
张颖;刘晓勇;曲秋芝;孙大江
2013, 26(2):  1-8. 
摘要 ( )   PDF (384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8年~2011年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杂交后代(俗称大杂交)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7龄大杂交体长、体重相对增长率及生长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呈“异速生长-等速生长-异速生长”的变化趋势.不同年龄大杂交的体长与体重均呈幂指数关系,R2值变幅为0.95~0.99.其中,1~3龄大杂交a值>3,呈强异速生长.此后随年龄的增加,异速生长减弱,发育趋向均匀.5龄时a值为2.94接近3,7龄a值为2.63<3.大杂交肥满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与体重的相关性(R2=0.94)高于与体长的相关性.采用7种生长方程对不同年龄大杂交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进行拟合,其中Gompertz、Quadratic、VBGF和Cubic4种生长方程式对大杂交体长生长的拟合效果较好,除Cubic生长方程外,其它6种生长方程对其体重生长的拟合度均较低.7种生长模型中,均以Cubic生长方程对大杂交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的拟合R2值最大,RSS值最小,说明Cubic生长方程对不同年龄大杂交的生长具有最好的拟合效果,拐点体重、体长和年龄分别为28.53kg、82.11cm和4.22龄.
不同群体山女鳟及其杂交F1的生产性能比较
张玉勇;张永泉;贾智英;贾忠贺;白庆利
2013, 26(2):  9-13.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引进的两个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群体及其杂交F1代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两个杂交组合的早期生产性能,如授精率、发眼率和孵化率等不存在显著优势,自交组合BH 08♀×BH08♂的最终成活率为63.37%,远低于其他三组的成活率(P<0.01);(2)378d的生长对比试验表明,杂交组合与自交组合的体质量、绝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等存在一定差异,养殖时间对这些指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组间差异仅为显著水平(P<0.05)或没有差异(P>0.05);(3)378d的生长对比试验结束时,两个杂交组合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对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组合间的杂种优势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利用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引进的澳洲虫纹鳕鲈群体遗传多样性
张龙岗;杨玲;李娴;孟庆磊;朱永安
2013, 26(2):  14-18. 
摘要 ( )   PDF (37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了虫纹鳕鲈(Maccullochella peelii)引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用PCR技术扩增了线粒体COI的序列,PCR产物经纯化、克隆和测序后得到了652bp的核苷酸片段.运用CLUSTAL X(1.83)软件比对了25个个体的序列,共检测到5个多态位点,其中4个为转换位点,1个为颠换位点;运用MEGA5.0软件构建了NJ系统树;用DNASP软件计算出的单倍型个数(H)为5,单倍型多样性(Hd)为0.300,核苷酸多样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分别为0.00073和0.473.结果表明,引进群体的虫纹鳕鲈mtDNA COI基因序列的变异程度较小,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低.
鲤和斑马鱼HOX基因家族同义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分析
周丹;薛仁余;张晓峰;杜科;马吉敏;顾颖;孙效文
2013, 26(2):  19-25.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Codon W程序计算和统计分析了鲤和斑马鱼HOX基因家族密码子组成、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结果表明,鲤和斑马鱼HOX基因家族的最优密码子分别为6和9种.鲤和斑马鱼以A或U结尾的密码子发生强烈偏向;最优密码子的使用频率(Fop)与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密码子偏爱指数(CBI)、基因的G+C含量(GC),尤其是第三位密码子的G+C百分含量(GC3S)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鲤和斑马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5946和0.7884、0.9772和0.9616、0.3356和0.5380、0.5424和0.8144),而与有效等位基因数ENc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1241和0.3987).实验表明:同义密码子第三位密码子碱基含量和组成直接影响着最优密码子使用偏性,基因的表达水平越高,对密码子的使用偏性越强.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体组织中培氟沙星的含量
李改娟;刘艳辉;郭军;赵全东;鞠松柏;王文兰
2013, 26(2):  26-28. 
摘要 ( )   PDF (280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测定鱼血浆、肌肉、肝胰脏、肾脏中培氟沙星含量的超高液相色谱——紫外法.将组织样品剪碎后用磷酸二氢钾溶液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0.1%甲酸水溶液:乙腈(V:V=90:10)流动相洗脱.该方法血浆的检出限为0.01μg·mL-1,肌肉、肝胰脏、肾脏的检出限均为0.02μg·g-1,线性范围为0.01~10μg·mL-1,平均回收率为70.2~95.1%.本方法的前处理过程操作简便,避免使用有机溶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的伤害.
在含等量维生素E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对仿刺参幼参抗应激能力的影响
王吉桥;樊莹莹;姜玉声;张剑诚;宫德龙
2013, 26(2):  29-34. 
摘要 ( )   PDF (42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水温11.0~20.0℃、盐度35‰和pH值7.5的条件下,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46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幼参放养在容水300L的塑料水槽中,A组投喂含90mg·kg-1β-胡萝卜素+60mg· kg-1维生素E(VE)的饲料,B组投喂含60mg· kg-1虾青素和60mg·kg-1VE的饲料,以不添加上述3种物质的基础饲料作对照(C组).饲养80d后,将A、B,及C组幼参直接放入盐度(用淡水和海水或加入海水晶,配制成盐度为0、5、10、15、20、25、30、35、40、45,及50)、氨(用NH4Cl配制成氨浓度(NH3-N)0、0.5、1.0、2.0、4.0、8.0,及10mg· L-1)、温度(0、4、10、15、20、25、30、35,及40℃)急剧变化的1500mL的白色聚乙烧杯中,每个处理3个重复,测定存活率和体腔液中SOD活力等指标.应激处理期间,不投喂,24h换水一次并吸出排泄物.96h后,盐度、氨处理组的 仿刺参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存活仿刺参体腔液中SOD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A、B组仿刺参在低温应激时,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90mg· kg-1β-胡萝卜素+60mg· kg-1VE或60mg·kg-1虾青素+60mg· kg-1VE均能显著提高仿刺参对盐度和氨应激的抵抗能力(P<0.05),但抗低温应激的效果不显著(P>0.05).
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哲罗鱼生长、存活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宿斌;刘红柏
2013, 26(2):  35-39.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饲料中添加几种自拟中草药复方药剂,研究其对平均体重0.08~0.10kg的1+龄哲罗鱼(Hucho taimen)增重率、死亡率以及血液组织中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组30尾,饲养在室内水族箱(0.90 m×0.50m×0.45m)中,每天按照鱼体重的2.0%投喂饲料,对照组投喂不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每组设平行组.实验结束后,对各组的增重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并对鱼体进行采样,进行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复方五对鱼体的增重效果显著;所有复方实验组鱼皆没有死亡;生化指标方面,复方二明显提高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的含量;复方一能明显升高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复方二组、复方三组尿素氮在血清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余几项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不同的中草药方剂对哲罗鲑血液中部分生化指标的改变与药物种类和剂量密切相关.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嗜水气单胞菌的浓度
李绍戊;杨洪波;王荻;卢彤岩
2013, 26(2):  40-42.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嗜水气单胞菌(A eromonas hydrophila)菌液浓度的可行性.随机选取东北三省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H、J和L)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培养基中,培养0、3、6、9、12,及24h取样,每个样品5个平行.用紫外分光光度计(λ=600nm)测定菌液OD值,同步采用10倍系列稀释法测定平皿菌落个数(CFU).建立起H、J和L菌株OD值与CFU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134.34x+5.5206;y=135.86x+3.1397和y=142.87x-3.7068.测定结果表明:当OD值为1时,菌液的浓度约为1.4×107 CFU·mL-1.采用紫外风光光度计法测定菌液浓度时,应注意菌液浓度和培养时间的影响.
夏季扎龙湿地底栖动物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类与水质生物监测
谭景旺;于洪贤
2013, 26(2):  43-48.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1年夏季对扎龙湿地夏季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和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研究,期间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分析技术,以7个采样点的数据为基础,对各采样点进行了归纳分类.结果显示:扎龙地区水域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6#翁海排干和7#东升水库污生指数(IBP)最小,水质最好,其次为2#采样点,水质稍差,为轻度污染,1#、3#、4#、5#水质较前两组差,3#(扎龙湖)和5#(龙湖)样点已达到β-中污染,但根据污生指数评价标准分析,扎龙湿地整体水质属于轻污染.
松浦镜鲤口灌甲砜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PK-PD模型分析
杨洪波;王荻;卢彤岩
2013, 26(2):  49-54.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应用Excel 2007、药动学3p97软件和kinetica4.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了鲤鱼血清中甲砜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ila的活性,为甲砜霉素在水产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给鲤单剂量口灌30 mg· kg-1剂量的甲砜霉素后,药物在鲤体内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1.361h血药达峰(Tpeak),峰浓度(Cmax)为39.825 μg·mL-1,吸收速率(Ka)为2.58h,分布半衰期T1/2(ka)为7.317h,滞后时间(TL)为0.234h,消除半衰期T1/2(ke)为77.292h.在半效应室内,EC50为15.62h.PK-PD同步模型参数AUC/MIC血清为35.37h,Cmax/MIC血清为24.89.通过抑制效应Sigmoid Emax模型得到8.52~47.94 mg· kg-1为临床使用甲砜霉素(TAP)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给药剂量.建议甲砜霉素在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最佳给药方案为:药饵的治疗剂量为47.94 mg· kg-1,预防剂量为8.52 mg·kg-1.
一种简易的水质梯度发生装置
葛彦龙;石连玉;李池陶
2013, 26(2):  55-58.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检测水质指标对鱼类孵化、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作者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梯度发生装置.它由相邻的两个半圆柱腔体组成.一腔体上排列递减数量的小孔,另一腔体对应位置排列递增数量的小孔,腔体间对应小孔形成几个组合.向两腔体等压注入不同水源,每个组合汇流后引出一个等流量子水源,子水源呈现梯度性质.这种装置可以产生药剂、溶氧浓度和温度梯度等,以减少实验规模和操作误差.
论文
《水产学杂志》征稿简则
2013, 26(2):  58-58. 
摘要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全球鲑科鱼类养殖状况
牟振波
2013, 26(2):  59-62.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0~2009年,全球鲑科鱼类养殖产量合计达1989万t,2010年养殖产量已达到240万t以上,产量一直在稳步上升.十年累计产量超过10万t的有大西洋鲑(Salmo salar)、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银大麻哈鱼(O.kisutch、大鳞大麻哈鱼(O.tshawytscha)、褐鳟(Salmo trutta),能够形成单独统计产量的有5属13种,大西洋鲑、虹鳟、银大麻哈鱼占鲑科鱼类养殖总产量的97%.养殖产量居前三位的是挪威、智利、英国.全球共有67个国家和2个地区(台湾、法属留尼旺岛)开展鲑科鱼类养殖,其中欧洲33个国家、美洲13个国家、亚洲11个国家和1个地区、非洲6个国家和1个地区、大洋洲4个国家,虹鳟是养殖最普遍的种类,遍布5大洲的64个国家和2个地区.
沙蚕在海洋滩涂生境修复中的应用与展望
任可欣;阎希柱
2013, 26(2):  63-68.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大量废弃物正在污染近岸水域,水域富营养化加速,滩涂生态脆弱性日益明显,寻找适宜的修复滩涂的途径迫在眉睫.沙蚕为海洋底栖多毛类动物的优势类群和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科.本文介绍了常见沙蚕的分类地位、生态习性、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以及在滩涂修复中的地位,着重阐述了沙蚕增养殖技术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沙蚕修复生境的机制、实践效果与种类选择,展望了沙蚕修复海洋滩涂生境的前景.